太乙先生
周共济 发表于:2014-9-28 12:49:1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24
     二、三十年前,余太乙是我们大队的赤脚医生,不知啥缘故,当地无论男女老幼,既不习惯地叫他余医生或太乙医生,也不亲昵地喊他太乙叔,而是异口同声地尊称他太乙先生。

     太乙先生出生于坛石镇郭丰的一家大户,土改时他家被评为地主,搬迁到吴村乡诗坊;恰巧其时他生了一场病,在初中毕业前夕,辍学了;后来,在他那位在山东医学院当教授的大哥余太禄的鼓励和指导下,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坚持自学,凭着惊人的毅力,五、六年间他自学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突出,村中不少人知道他懂医,总会找他诊治,大都十分灵验。于是,“太乙先生医术高”的名声逐渐在当地传开了。不过,当时他的真实身份仍还是接受群众监督的另类“公社社员”,尚无正式的行医资格。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央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各地农村纷纷办起了大队合作医疗站。最初,我们那个合作医疗站只有一名经短期培训的女赤脚医生,但就其实际医疗水平而言也只勉强算作一个护理员。记得早在尚未上学时,我亲眼见到,地方上有一个六岁的女孩因吃了不洁食物,频繁拉稀,只见她伏在她父亲背上,张着小嘴十分急促地喘着气,就在被送到医疗站后几分钟,这女孩突然头一歪,就永远闭上了那双美丽的大眼睛……为了满足全大队一千六百余人医疗保健的需求,在众多乡亲的一再吁请下,太乙先生终于被增补为大队的赤脚医生。

     那时候,凡属本大队的人,无论男女老幼到医疗站看病,每人次只需交三分钱的挂号费,其它如诊疗费、药费等一律全免。自太乙先生递补入医疗站后,所配备的药物的种类竟然比公社卫生院还多得多,对于一般呼吸道、肠胃道等农村常见病,他往往只需配一、两种药,很少超过三种;且只服两、三天即愈;就连心血管、神经系等较复杂的内科疾病他也有不少的治疗心得;他还擅长儿科,周边乡村时有儿童家长慕名而来。这样,当地村民患病只需在家门口就解决好了,几乎没有到公社卫生院去看病的。在人们心目中,太乙先生与当时的医科大学生并无什么差别;然而,太乙先生每天的报酬仅是由大队记上工分10分(实际每天不到两角钱)。但这从未影响到他作为一名医生的满腔热忱,他常能迅速帮病人查找到疾病起因,并向病人传授康复及预防办法;有时还会说上几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吹上几曲口哨,既活跃气氛,又寓理其中。他说,“我既能将病人的疾苦一去了之,又能与病人零距离沟通,内心感到无比喜悦!”

     不过,太乙先生也有与病人沟通不了的事,那就是他的视力太差,一些注射、输液等操作起来十分费劲,常由另一位女赤脚医生代劳。人们总认为那是太乙先生早年经常在昏暗的油灯(1973年才通电)下看医书所致,于是,大家纷纷劝他配副近视眼镜。对此,太乙先生总是笑而不答,这一直让人困惑不解。实际上,太乙先生早先也曾试戴过近视眼镜,但对视力毫无帮助。因为他有深度散光,当时很难配到适合他的眼镜;而当时如果对村民讲散光的原理,人家听不懂,也没这个必要。

     我与太乙先生家就一墙之隔,常去他家串门。太乙先生一发现我到了他家,就会拿出一本厚厚的新近出版的医书,让我读给他听。说来有趣,那时我才上小学三、四年级,居然当了太乙先生的“医学秘书”,有些医学术语或名词我还识不全,读不下去了,这时,太乙先生马上接着说了出来,让我顺着读完。几次读过这些医书,我似乎也有点摸到医学殿堂的门槛了。那是1980年春夏之交,我在水晶山底读初二,当时住宿的许多学生患疥疮,我也受到感染,奇痒难忍。当时传言用敌百虫浸酒涂擦治该病有特效。一天晚间,我从别人那里取来药和酒,随后配起来,反复地涂擦颈部以下的皮肤,连衬衣都湿透了。至次日午后,我突感头痛、寒战,全身不适,班主任老师让同学将我送到附近的二姑妈家。二姑妈连忙请当地赤脚医生诊查,初步诊断:重感冒。打针吃药后我又出现剧烈吐泻,至凌晨时分进入昏睡状态,这可把二姑妈吓坏了,又请来医生,那位医生说了一句“过后自然会好的”又走开了……..约昏迷了三、四个小时,我突然醒了过来,恍恍忽忽地对二姑妈说自己可能是农药中毒了…….这时二姑妈也闻出我身上的特别气味,立即请人将我送回自己的家,并迅速请来太乙先生来施救…….当我再次清醒过来,看到这位救命恩人疲倦的面容露出微笑时,顿时双眼充满感激的热泪……事后听母亲讲,太乙先生见我病情危急,说得就地抢救。因我昏迷不醒,不宜吃口服药,太乙先生立即给我肌注阿托品,并凭他的触觉成功地为我作静脉输液(当时脱水重,脉细弱,此项操作不易做),其间我出现过心脏停搏的险象,最终还是让他给我救过来了。好几个小时的抢救,太乙先生始终镇定、紧凑、有条不紊,直让几个在旁边的人看楞了。

     1981年暮春,我又一次患重病,被送到县医院救治,出院后还得继续到合作医疗站打针。那几个月间,我常感头痛难忍,连看闲书都不行,还伴反复腹泻,头发掉得厉害。那时我对自己错过升高中的统考已不感任何抱憾,甚至我预感自己将与读书无缘,悲观透了。我去打针时,太乙先生深情地对我说,“我也曾在初中毕业前夕患重病,但我当时所处的背景与你现在截然不同呀!”接着他动情地说,“朝民,你毕竟已挺过大难了,好好休养吧,身体一定会逐渐康复的!你基础实,明年定能考上江中,再上大学,奋斗上八年,你会成功的!”实际上,那时候高考录取率极低,纵使我身体十分健壮,也难保准考得上大学。我知道,太乙先生说此话并非仅仅是宽我的心,他除了想唤起我康复的信心之外,很可能是他不愿自己在学业上的悲剧又在我的身上重演。庆幸的是,后来我的身体果真完全康复了,而且,翌年我考上了金华卫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始,太乙先生就时常出现双手不自禁地震颤,随后渐渐加重,以致到后来双腿及腰身都会止不住地颤抖,甚至有时站立不稳。此病医学上称作帕金森氏综合症,简称帕氏症。至八十年代中期,太乙先生病情更重了,须由夫人每天背到医疗站上班。这时,大队合作医疗站解体了,改由那位女赤脚医生承包,太乙先生则受聘每天到医疗站坐堂。因为当地村民生病总希望由太乙先生来诊治;再则,太乙先生在家也闲不住。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个体行医都发大财了;何况有太乙先生在主诊,到医疗站就诊的病人仍然络绎不绝。当然,赚头最大的还是业主,太乙先生所得的仍旧是微薄的。对此,太乙先生感慨地说,“象我这样的身世及身体,能当上一名医生,让我发挥自己的专长报效乡亲们,我已是心满意足了!能得到众乡亲的认同和敬重,更是让我感到无比自豪!这可是我终生的最大财富啊!”

    太乙先生救过我的命,而我作为医生,对他的病却疼莫能助,只是每次假日回家找他谈谈心。他总是说,“帕氏症是顽疾,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等都得这病,无特效治疗,我不碍事的!”我说,“你的毅力不同一般。在我的心中,你就是我亲身感受得到的刘伯承、邓小平等一些伟人呀,我真想将你所有宝贵的东西写成一部书呀!”可是,直到现在,太乙先生已去世六、七年了,我都还未能写下只字片语。

    太乙先生只是一名基层的乡村医生,然他的才识及影响早已超出他职务的本身。以致于当地有村民说,太乙先生治病时正象是刘伯承元帅,尽管身残失明,决战时却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有算才。而从太乙先生的人生历程来看,他更象是与他同龄的陈景润,前半生如饥似渴地求索未知,矢志不渝地攻克难题,不计名利,默默无闻;后半生事业辉煌却重病缠身,雄心不已却无力为继,晚景凄惨,溘然长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星空夜话 发表于 2014-9-28 23:16:03 | 阅读全部
还有这样的经历啊,你们那一代的人真的不容易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周共济 发表于 2014-10-8 23:24:37 | 阅读全部
后记:
       太乙先生的亲侄余运悌,是1955年衢州地区高考状元,1959年杭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即在峡口中学任教,直至1998年退休。
       本文原稿写于2006年12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