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陕南秦岭,大山里的留守老人
admin 发表于:2016-5-27 13:00:56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3656
00.jpg

01.jpg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凸显。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造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大部分乡村只留下老人和孩子,有的打工者带走了孩子,却只能将老人留下。也有老人,一生未能成家或子女早逝,只能独居。他们居住在深山之中,因年迈多病无法去集市购买米盐,有的甚至死亡多日才被人发现。73岁的卢贤贵老人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人打工发生事故去世、一人病逝、一人生活贫困,唯一的儿子也已失联两年。老人靠种植天麻等农作物维生,洪水过后,厨房半边墙垮了、房子也开始漏雨,家里没有钱也没有劳动能力修缮,每次下雨都提心吊胆。(策划:王燕 编辑:胡聪 公益:邢洁 摄影:王磊/贾军/花讯)

02.jpg
他唯一的儿子在两年前去往广东打工,2014年7月7日下午6点42分,儿子与老人最后一次通话后失去联系。老人将这个时间记录在本子上,想儿子的时候,老人就想法子给儿子打电话,但每次都是无法接通。

03.jpg
71岁的李银狗是一位孤寡老人,居住在秦岭深山里的一个小村落里,村里的人相继外迁,如今他已经是村里唯一的住户。一盏小小的煤油灯陪他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我这里在民国的时候就没电,已经习惯了。”老人说。

04.jpg
老人独自一人生活一辈子,进山砍柴、自给自足,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05.jpg
74岁的贺养信命运坎坷,妻子长期卧病,儿子失踪。他坚信人一定要自食其力,他每顿要吃三大碗面条,他说:“我就靠这三碗饭的饭量活着呢!”。贺养信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扎扫帚卖钱。

06.jpg
每年三月底,他就步行到沟里的一户农家,带上馍、干面条、油盐调料等,每天住宿的费用是3块钱,早上五点多起床带上馍进山割箭竹。上山的路崎岖难行,他要爬到海拔2000多米陡峭的秦岭割箭竹,再背着重达百斤的箭竹步行回家,往返20多公里。这些扫帚卖掉,每把18元。

07.jpg
83岁的焦昌培老人和45岁的儿子相依为命,老伴过世35年,儿子患病,一直没有成家。儿子每天在火塘边搭块木板就是床了,老人睡在一间狭小的土坯房里,墙上挂满蛇皮袋,需要猫着腰进出。加上长期弯腰务农,老人的背已经再也直不起来。

08.jpg
老人家里没有电也没有水,平时走三个小时山路捡拾柴火,儿子就去山下的沟里提水,父子两人劈柴、生火、做饭,维持着他们基本的生活。父子俩从来没有看过电视。

09.jpg
64岁的刘焕金,八年前丈夫因病去世,一儿一女都在外打工,可儿子已经失联两年多了。老人养了十多只鸡,靠鸡蛋换些油盐。老人住的房子到处是窟窿,一到下雨,就要用盆盆罐罐来接水。

10.jpg
家里儿子唯一的照片是办身份证时拍的,老人总是拿出来看,边角早已磨损。谈到生活的困难,老人说她还能对付,可一旦说到失联的儿子,老人便开始流泪。

11.jpg
已经80岁高龄的雍兰英老人,经历过丧偶、改嫁、再丧偶的生活波折后,与继子生活在同一个院子,自食其力。种地、劈柴、做饭都要自己一个人完成。

12.jpg
老人住的土房年久失修,刮风下雨都是难熬的天气,一到冬天大风更是直往里灌。老人在房前屋后给自己种了些小菜,做一次洋芋焖饭能吃好几天。

13.jpg
82岁的唐陆秀,丧偶30年,没有儿女,老人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寄居在邻居家。因长时间与外界缺少沟通,语言已经出现障碍。


14.jpg
老人做饭用的依然是非常原始的吊锅,因为山里阴冷、潮湿,老人就用破布扎在腿上。

15.jpg
因为生活的贫困以及缺少人照顾,好多老人的饮食特别简单,烧糊的米饭拌点酱油、易保存的挂面等等一些简单的食材就能满足他们,填饱肚子。

16.jpg
老人们平时舍不得花钱,他们攒下钱最先会为自己买一幅棺材。让他们忧虑的是,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自己有一天走了,连个抬棺的人都找不到。

17.jpg
他们是生活在秦岭深山里的老人。在中国连绵起伏的深山里,有很多这样的老人,他们的子女或者意外去世、或者因病失能、或者外出打工多年不归。这些得不到赡养的老人,只能从事繁重的劳作、自食其力。

18.jpg
他们购买生活用品需要走一天的山路;他们居住非常分散,平日里连一个说话的伴都没有;因为居住地过于偏远,很多家不通水电路;有的老人,去世多日才被发现……

19.jpg
2016年4月,长江商学院EMBA26期5班的71名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共同成立长江265公益基金,联合西安燕常来关爱老人服务中心、腾讯大秦网共同发起针对秦岭山区留守老人的“帮你去看爹和娘”公益项目。在此基础上,将联合更多媒体和公益机构,在全国更大范围展开项目的执行。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