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丨走读塘源口之深山遗迹——文物篇(上)
小编臭臭 发表于:2016-8-3 22:58:38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341
       一个没有历史文物的村落、民居,是缺乏特色、缺乏生机的,也是缺乏后劲、缺乏希望的,历经千百年的祠堂、寺庙、古道、石桥、路亭,是山区人民的灵魂,是精神生活的依托。寻找文物,找到的是历史;品味文物,品出的是文化;保护文物,护出的是乡愁。这历史、这文化、这乡愁,已深深地镶嵌在沉睡千百年的秦砖汉瓦中,镌刻在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中,植根于山区老百姓的美好记忆中。

2369a89386af005cae8dd78d85e88948.jpg

1、宗祠祖源  

宗祠又称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祠室、祠庙或家庙,从南宋立祠堂之制开始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一般来说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有些族人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利用宽广的祠堂举行相关仪式、聚餐等活动;有时为了商议、公布、处理族内的重要事务,更利用祠堂作为聚会之处。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又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塘源毛氏宗祠  


塘源毛氏宗祠威踞村口溪沿,土名下早田杨梅垄降嘴,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距今408年。然未及完备,旋经乱兵迭起,渐即倾圮。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先修葺寝室,然后重建中堂及后堂,距今311年。嘉庆七年(1802年)立新龛设神主,距今213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前堂和两边小厅,距今204年。道光八年(1828年)建立照墙,距今187年。道光十年(1830年)砌筑天井,距今185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祠堂梁柱和有关构件油漆,距今184年。宣统三年(1911年),修葺头门、中堂,改换柱梁添加椽瓦,约费金四百左右,距今104年。民国3年(1914年),大兴工匠修固东西两祠及下堂两协间门壁,并对中堂及东西两祠施以丹雘,约费金五百左右,距今101年。民国10年(1921年),因部分梁折柱倾,重新建造后堂,距今94年。民国15年(1926年),重新油漆绘画,距今89年。民国末期再次修葺中堂,距今近70年。公元1965年又修葺前堂,距今50年。

cedcc521a2d09a5b0a8660caa3684caf.jpg
(毛氏宗祠壁画)  

    塘源毛氏宗祠,依据《清漾毛氏族谱》中的祠堂框架结构图而造,两天井之树亦按图而栽。祠堂大门前筑有围墙,室内分前、中、后三堂。设两大天井,前堂天井占地150平方米左右,后堂天井约80平方米,两边设围廊,靠东面外墙建有厨房、仓库、卧室,共计建筑面积1373.71平方米。大门顶有“大宗祠”三字的挂匾。“大宗祠”三字是皇恩所赐,有印为鉴。大宗祠之匾,在江山其他毛氏祠堂,包括清漾祠堂中都无此匾,惟塘源祠堂所独有。大门顶上方,建有三层的飞鹊亭角,飞檐挺拔,雄伟壮观。大门边刻有两个石鼓分立两旁,圆滑异常。内墙绘图连篇,如:中堂左边壁画是孝子王久南山求寿和三国演义诸葛亮空城计,中堂右边壁画是廿四孝中的孟宗哭竹冬生笋和王祥卧冰求鲤鱼,后堂天花板画亦是廿四孝中芦衣顺母。画梁雕壁,如三英战吕布、状元祭塔及龙凤花格等。梁、板壁、柱上木牛腿大多有人物雕刻镀金,工艺精美,栩栩如生,天井沿柱的牛腿托上也有人物猛兽雕刻镀金。全宗祠共有26爿牌匾悬梁高挂,都是各朝上司的赐匾,如“忠贯日月”、“铁砚遗芳”等。全祠总计有136根圆柱落脚,圆柱都是直径30厘米至110厘米的坚硬杂木制成,每根柱上大多写有祖先教诲的联对,如“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等等。中堂柱垫石,是明代所创,高度80厘米,周长114厘米,四面起12角,方格型,每格刻有12生肖图,非常稀有。后堂中央设有太公龛三间,供奉祖先牌位。后堂天井东端有合围的桂花树,枝叶茂盛,八月桂花盛开,香飘数里。天井西头亦有高大的柏树,甚为苍劲,可惜于20世纪80年代枯死。前堂天井中,种有罗汉松,20世纪70年代因加盖屋顶作大礼堂之用所毁。天井沿都是2-3米长的石条砌成,井内以鹅卵石排放花纹筑砌而成,行走其上,有一种原始自然之感。现祠堂门牌:塘源47号。

1ec7c8f7b79c48a4584c8d54c0e7b4bb.jpg
(毛氏宗祠)

  民国三年(1914年),塘源毛氏族人大兴工匠修固东西两祠及下堂两协间门壁,木匠完工后,雇师傅对中堂及东西两祠进行油漆,毛氏族长雇来两个油漆匠,一个龙海师傅,一个史海师傅,各做一半,以比进度和质量。族长以下全村有5个众事(办事人),其中有汝仓、芝聚两个众事,是游手好闲、常抽红圆子(鸦片)的猛霸之徙,而龙海师傅也是个鸦片鬼。汝仓、芝聚为了天天可以抽到红圆子,就蛮横独断辞掉史海师傅,叫龙海独做,天天供应红圆子给他俩抽。龙海只好偷工减料,做出极为差次的油漆。族长一气之下,就喝令子侄及族内部分青年去祠堂杀了汝仓,芝聚两人,由族里抽出祠堂经费处理。而后,重新雇人做油漆。
  毛祠确是一座雄伟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可惜的是,雕刻栩栩如生的8个木牛腿及26爿挂匾,在前10多年就被偷窃一空。

  塘源毛氏的历史渊源,主要如下:周朝建立后,武王姬发将庶弟姬叔郑封到河南籍水的毛泉,命名为毛国。因为他是伯爵,享受世袭特权,所以又被称为毛伯、毛伯郑,是中华毛氏开宗鼻祖。

  600多年后的东周中期,公元前524年毛氏家族内部发生变乱,周卿士毛得杀世袭继承的毛伯过而代为毛伯,称毛伯得。毛伯得支持周王子朝,王子朝在公元前519年到516年执政四年,被支持敬王的晋军和召伯盈等打败并驱逐出王宫。王子朝只好于公元前516年10月携了毛伯得等大臣,带上周朝的典籍投奔楚国都城郢。这样,由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袒佐王子朝,以失败而逃楚,致使毛国被宣布灭亡,但国民仍以毛为姓,迁播四方。800年后,毛伯郑五十二孙毛宝成了西晋的豫州刺史。西晋末,以毛宝为首的毛氏将官卫护晋王室南迁过江,并为建立在江南设都于建康的东晋王朝暨司马睿称帝出了大力,建有奇功。他披坚执锐百战赴死,功封州陵开国侯、征虏将军。其子毛穆之继承父业,后为扬威将军,督理宁州诸军事,因功封建安侯,食邑新安,这支毛氏就迁徙到了新安,即食邑之地今衢州定居。子及孙先后沙场死难,东晋末义熙元年(405年),孙毛璩战死,封归乡公,葬食邑信安(新安—信安—西安—衢州),此后,衢州各地的毛氏尊毛宝为江南毛氏一世祖。

f7f2d019646eeb3f6f299a413c050681.jpg
(毛赛春画的壁画)

  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年),毛宝第八世孙毛元琼,字公远,号清漾,从衢州迁居江郎山下,以号命村名,为清漾毛氏始祖。元琼公次子天秘移居沙堤(现为长台镇花园村沙村自然村)。南宋年间,清漾毛氏始祖元琼公廿五世孙性之,字敬叔、舜仁,生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毛性之因爱龙源秀拔,遂从沙堤迁出,肇居布政乡十四都龙源,成为清漾毛氏龙源派始祖。

b09040af570028b064a6d2b5d6992f1a.jpg
(大年初一塘源毛氏祭祖现场 摄于2015年)福石岭翁氏宗祠

  福石岭翁氏宗祠坐落洪福村福石岭自然村中心,宽度17.5米,深度20.5米,面积358.75平方米。两堂一天井,56根柱落脚,坐西朝东。大清乾隆元年(1736),翁氏后裔在福石岭买徐姓房屋,以作宗祠。清咸丰初洪水为灾,廊庑倾圮,经族中派款重修。咸丰八年被长毛(太平军)烧毁,光绪廿三年(1897年)重建。现完整留存,修缮后成为洪福村文化礼堂。

  福石岭翁氏的历史渊源,主要如下:据传周昭王三年,汪妃生子两手握拳啼泣,三日不开。旁人掰而无用,宫监奏王,王令香水沃其手,而后昭王气吹即开,左手掌纹路像篆书的“公”字,右手掌纹路似篆书的“羽”字。昭王奇之,曰此神胎也。加公于羽为翁,遂赐为翁姓,取名弘,又名溢,食采翁山,可曰以地为姓。翁氏繁衍旺盛,历经数朝,播迁各处。至唐朝有翁有轩,赐甲榜进士,官朝议大夫,后为闽州刺史,因乐其山水之胜,遂居福建莆田之竹啸庄,是为入闽之始祖。

  北宋末年(1126年—1127年),翁有轩后裔翁彦诚升衢州路同知,卒于郡治,葬临江乡(今航埠),为三衢翁氏始祖。越四世,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其后裔翁子珏由临江乡翁山徙居衢州西安县九都双峰(今衢江区举村乡翁源),为双峰之始祖。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7年),双峰翁庆祥由上舍任仙霞关巡检;翁昌润长子翁庆瑞(字善兴)迁须江瑞石,为福石岭翁氏始祖。翁氏繁衍,至松字辈,已历廿二世。其间外迁各处者甚多: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裔孙翁良忠又分徙洪公地方,翁日富徙塘源地方,另有徙洋田垄(属长洋)、油麻庶、塘岭村者,还有徙张村乡双丰村、上余乡五程村,更有人迁往西安县岭头乡。由此,瑞石发族太公翁庆瑞,成为江山翁氏始祖。
ef7b3cb3e07feddef3cb375f0462d2f0.jpg
(洪福村翁氏宗祠)

  翁庆瑞生于元末至正四年(1344年),终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葬家外显灵岗达坪,其妻徐氏葬其侧,现仍存墓碑。

  据传,翁庆瑞狩猎至此,猎狗不再前行。庆瑞见此地山峦怪石嶙峋,心想莫非发家之地,于是从双峰迁入。此处怪石众多,有蜡烛石、颠倒石、鸡笼石、占卜石、蛤蟆石、神仙岩等等,且有若干神奇的传说,加上翁善兴名庆瑞,因而命地名为瑞石,后改为福石岭。龙旗徐氏宗祠  龙旗徐氏宗祠坐落洪福村龙旗自然村外龙旗地方中,宽度11.4米,深度22米,面积250.8平方米。两堂一天井,52根柱落脚,20多个雕花木牛腿,坐北朝南。一进有戏台,台宽9米、深7米、高1.8米。台后有“出将”、“入相”花隔门,后面是化妆间和休息室,天井两边是厢房,专供官宦富贵之家包厢之用,台前天井埂和大堂可容纳500多名观众。龙旗徐氏宗祠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泥墙瓦屋,现完整留存。其祖先牌位有三大供台。其供台保存之完整,且精雕细刻,流光溢彩,内挂有10余对篆、隶、宋、楷、行、草之楹联,为市内外宗祠所罕见。2013年8月19日,龙旗徐氏宗祠被江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第6批文物保护单位。龙旗村民国时期属白石乡第13保,但事出有奇,在徐氏祠堂内,至今却仍然挂着竖写的“江山县白石乡第十五保保长办公处”繁体字的木牌子,不知何时何人搬至此祠内。

8be0fd2f0601b78e2e4d1a57e1b23fe2.jpg
(龙旗徐氏宗祠)

  徐姓在全国排名第11位,近2000万人,是衢州市的第一大姓,17万余人,约占总人口的7.4﹪,也是江山市的第三大姓,1985年底4.6万余人,分布在109村。
  龙旗徐氏历史渊源,主要如下:禹登帝位后,把辅佐自己治水有功的黄帝九代孙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地,即今之山东曲埠一带,距今4000多年。后向外扩张,向西北达今之河北徐水一带,向西南到今之江苏徐州一线,向东延至今之山东郯城地区,建立了徐国,故若木谓中华徐氏鼻祖。

77ce0bac766d0bb4f2083cb430a93514.jpg
(徐氏宗祠牛腿)

  徐国历经夏、商、周三朝,皆是诸侯之位。西周成王年间(公元前1063年至公元前1027年),徐国较为富盛。到周穆王之时,传到鼻祖若木第32世孙徐诞。徐诞于西周昭王三十六年甲子岁正月廿日已酉时(公元前992年)出生于山东郯城归昌乡和里村,徐诞右手掌纹极像“偃”字,左手掌纹酷似“王”字,20岁继承国君之位。到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60年),周与楚国一同前去镇压。此时徐偃王完全有能力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但徐偃王不忍士兵流血殉难,不忍生灵涂炭。他辞去王位,躲进彭城武原县东山中。这座山后来改名徐山,彭城改成徐州。周穆王遂封其子宝宗于徐,继续管理徐国。400余年后,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吴王阖闾率兵伐徐,攻城不下。吴军就掘渠引水灌入徐城,徐君章禹(章羽)怕淹死城民,于是断发携夫人迎吴,徐国遂灭。徐国自建立至灭亡历经1600多年,继传四十四代国君。从此徐国百姓四处散播,有的南渡而迁,有的仍北迁之,但都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公元前926年偃王薨,周穆王追封徐偃王,民尊其为江南徐氏始祖。

  西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五月十八日,偃王38世孙金紫光禄大夫、江夏太守徐元洎,为避王莽祸乱,挈家南渡,奔求偃王旧迹,徙居姑蔑之灵山,成徐氏龙游灵山之祖。其子孙有徐洪者,任衢州太守,居信安,乃信安之始祖。

  历经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到唐代,徐氏人口在衢州发展迅速,蔚为大族。由于人口拥挤、仕途发展、立企经商等原因,先后有人迁向江阳(江山)、开阳(开化)等县及外州外省。今金华市所辖8个市县都有从衢州迁徙之徐氏,还有淳安、建德、遂昌、松阳、缙云、青田、天台、鄞县皆有衢州徐氏后裔,安徽休宁、歙县,江西广丰、玉山、乐平、上饶,福建浦城、建宁等地区徐氏也称是早年从衢州迁徙而去。

cc69e8a4170b6dfb9a319e861bc605df.jpg
(洪福村龙旗徐氏宗祠内文物)

  至唐朝僖宗中和年间(881年—885年),有徐转者,赘江山县南三十五里前泽褚氏,遂徙居前泽之雅儒(即下徐),成家立业,并以所居之处号为徐山,招父魂葬于前泽山,俗呼下徐岗,并尊父亲为始祖。

  其后,子孙迁徙不一,各聚族而处。淳礼公迁居石后,淳仁、淳义公迁居清漾,乌公、红公徙居宝峰(今界牌徐村),德逊公迁徙钟园(今三十二都钟坞),必福公分派青石,起辰公分派龙旗,成为龙旗徐氏始祖。洪公张氏宗祠  洪公张氏宗祠坐落洪福村洪公自然村中,宽度18米,深度20米,面积360平方米。46根柱落脚,坐东朝西。宗祠大门上方立有“大宗祠”匾额,字体古朴遒劲。洪公张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后屡毁屡修,现有一定的破损。2014年8月,洪公自然村已筹集资金,组织人员对张氏宗祠进行抢修。

e927aaf7148ca0f5fcc85f15cf4fba2e.jpg
(洪公张氏宗祠)

  洪公张氏历史渊源,主要如下:上古时代,轩辕部落与蚩尤部落争战,八战不胜,节节败退。轩辕的第五子挥,夜观天象,发现流星飞渡之势,顿生灵感。于是制造了弓箭,并辅佐轩辕发起第九次对蚩尤的殊死决战。弓箭威力无边,势难抵挡。蚩尤大败后逃遁入海而亡,轩辕从而定天下,称黄帝。黄帝奠定君临天下的地位后,对挥公大加封赏,并赐姓为张,世居清阳,即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后代石生兄弟迁居徐州,再到西晋经五胡之变,北方大乱,翰公率家属南渡而来,后到东晋翰公之孙璞公在江西成家立业,延续到唐末黄巢作乱时,刺史云公的后代文焕,由江西迁居福建汀洲府宁化石壁堡,下传第八世后迁至连城张家营开基创业。后代英才济济,科举考试榜上有名者甚多,再传后代五郎公,因狩猎到了上杭古田里小吴地(后为福建省汀洲府上杭县吴乡),喜爱其山其水,便迁而居住。十几世以后至清朝初期,志夫派下明远等又迁居浙江遂昌洋溪源黄连坑大坪。

5ae14c46336b5b01d5d218d92714548c.jpg
(洪公张氏宗祠祖龛)

  信夫派下十八岁青年张在千,字观群,号一而,兄弟三人,他居老二。清康熙廿四年(1685年),他携带弟弟送姑姑到衢县洋口乡夫家,然后在衢州各地经商。第三年即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因做生意到了江山县布政乡十四都洪岗,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烟稀少 ,便赶回去征得父母同意,迁而定居。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他乐善好施,济困扶贫慷慨解囊,不惜自己囊中如洗;为别人排忧解难,调处邻里纠纷,不怕自己身心交瘁。他勤俭持家,为公忘私,年四十才把他姑姑的女儿廖氏娶来做媳妇,繁衍后代。清光绪二年(1876年),张氏族人将洪岗改为洪公。坳头朱氏宗祠  坳头朱氏宗祠坐落冷浆塘村坳头自然村,坐北朝南,泥墙瓦屋,内设戏台。其宽度18米,深度27米,面积486平方米。设天井1个,踏板木楼梯2架,20余只木牛腿,48根柱落脚,立柱粗壮高伟,最大周长达1.5米,雕梁画栋,雕功细腻,据传木工是江山县新塘边人。该祠建于民国初期,2012年小厅倒塌,现虽存但破败不堪,。

  坳头朱氏历史渊源,主要如下:周武王灭商立周后封曹挟在邾国。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耳”以朱为氏。由此,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
  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它的疆域东到今沂蒙山区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很多的史迹。

8fd7d601fed26e1cf5ab0e3c22f81188.jpg
(坳头朱氏宗祠)

  鲁定公三年(前507年),邾隐公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前489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他们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把他囚禁起来。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吴国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革为国君,他就是邾恒公。鲁哀公十年(前485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囚禁起来,并立革的弟弟何为国君。此后,邾国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29世,最后为楚所灭。

  邾国君主和一部分被俘的邾国王室成员被强迫离开世代居住的邾国故地,迁徙到当时的楚国内地邾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黄冈县一带;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在国破家亡之后向东南西北乱逃亡,似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不断地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但他们都牢记自己的出处,以国为姓,成为朱氏。

  历经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之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冷浆塘暨坳头之朱氏属朱氏景楼派,明末清初,从遂昌县奕山(遂昌廿四都)迁徙而来。先到塘曲,后到坳头、冷浆塘。传说,居住塘曲时,朱氏一户家中的母狗经常跑出去玩,一次找狗找到坳头大门田丘,发现自家的母狗已在这里产下一窝狗仔,它们母子正在闹着玩呢!家人都认为这里是个好地方,于是便从塘曲搬到坳头居住,后繁衍成一个村落,并造起祠堂。青石徐刘氏祠  青石徐刘氏祠坐落青石村青石自然村中心,东南朝向,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宽40米,深40米,面积1600平方米,3堂2天井,前堂和中堂于咸丰八年(1858年)被长毛(太平军)焚烧倒塌。还好等长毛一走,族人们救火及时,不然将全部毁没。现门面尚存,仅留后堂,宽25米,深18米,面积450平方米,27根柱落脚;祠堂门前埂宽40米,深40米,面积1600平方米。祠堂门前有一高大雄伟的百世流芳牌坊,牌坊前有一青石铺就的花烛台,后背是长40多米,高2.6米的照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祠前广场暨牌坊左右已建多座民房。

d139b56c26ac8cb5496082bb4937d9d0.jpg
(青石徐刘氏词)

  清乾隆初,青石徐氏宗族的太公,因额头上长了个大肉瘤,族人们就给他一个绰号叫“鹅瘤公”。他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且能文能武,是个名闻遐迩的大能人。在他的带领和掌管下,全家人克勤克俭,同心协力创家业。不多年,就购良田几百亩,雇工几十,发家致富,建造了这座大祠堂。因其祖先是刘姓太姑母嫁给南徐徐楼,后把内侄刘廷耿过继为子,改姓徐。他戮力成家,饶有才干,上宪举为都长,娶缪氏生四子,具以文学蜚声城乡,个个贤能练达。到仁字辈五十三公移居青石,创建了敬爱书院,距今龄字辈12代。为了不忘族祖原籍,自称徐刘氏,祠堂自然称为徐刘氏祠。现在他的后裔们,在谷仓及箩筐、竹簟等农具上号字,仍然写徐刘某某。

1f86354286c4713528722a30774171a5.jpg
(徐刘氏宗祠后堂)岩山顾氏宗祠

  岩山顾氏宗祠坐落白石村岩山自然村村民顾喜章屋边,建于明代,合面三架户型,原有“顾氏宗祠”四个大门字。现后堂倒塌,前堂于2007年重修,16根柱落脚,七路横条(檩条)三间,宽度10.8米,深度7.4米,面积79.92平方米,西南朝向。现存。

eb46e2d3228dc34accd5c97d34b74d04.jpg
(岩山顾氏宗祠)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所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城在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姓,称为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不久,顾氏就成为会稽一带的大姓。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所以在历史上会稽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去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江浙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有一支顾氏居住在江山白石岩山。双坑徐氏宗祠  双坑徐氏宗祠坐落塘源口村塘源口自然村双坑地方,上下堂两小厅一天井,属合面五架户型。1998年拆除建造塘源口初中宿舍,现为塘源口小学宿舍。

  徐士安,字公辅,号沧州,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中进士,于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从湖南省长沙县明道乡到江山县任知县,是年54岁,居南门建宗祠,族蕃盛,名为南徐,迄今811年,28代,可谓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到宗八公后裔福字辈的祥公,于明朝嘉靖前期从江城南祠埂迁徙到塘源口居住,成为塘源口徐氏之始祖,至今近500年。后来祥公的父亲,即生于明成化初年广字辈的显太公,到祥儿家游玩时离世,就葬在塘源口。祥公本人逝世后,葬塘源口仓垄。清同治九年(1870年),祥公的第5代后裔元柱公与从南祠埂搬迁来的孝字辈的徐姓三兄弟锡魁、锡元、锡禄,齐心协力,募集资金、材料,在双坑造徐氏宗祠,人称四公祠。仓坞林氏宗祠  仓坞林氏宗祠坐落仓坂村仓坞自然村,建于清雍正年间。1942年8月12日日寇侵犯仓坞,13日凌晨放火烧毁仓坞林氏宗祠。抗战胜利后,林氏家族集资重建宗祠,有80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造公路时拆除一半,1999年造村办公楼时又拆另一半。此祠在民国时期设过白石乡公所,包括乡队丁在内共20多人,住在朱楼里。

  林氏十三世有寿公,初居余家,因不生计而移居仓坞。初到仓坞时,仅挑着包袱衣箱之类物品,只能供三人生活所需,过日子十分俭约。其妻郑氏与有寿公协力同心,操持家务,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是野草和粗粮,勤俭持家,家产一年比一年殷实。玉源赖氏宗祠  玉源赖氏宗祠坐落塘源口村玉源自然村内,建于明代。1942年8月12日,一支日军在此住夜,13日凌晨放火烧毁次祠。蜈蚣垄吴氏宗祠

  蜈蚣垄吴氏宗祠坐落塘源口村蜈蚣垄自然村,清朝嘉庆年间建祠,后部分毁坏。民国壬子元年(1912年)冬,复建前堂并造戏台与左右朱楼,复设祖龛安先灵。该祠系夯土墙,面积300多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所毁。

  据传,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吴氏自蕃人文尉起迄九世孙福一公,因打猎来到蜈蚣垄,见这里环境好,便定居下来,重新讨老婆,繁衍后代,成为蜈蚣垄吴氏的发族太公。下青石张氏宗祠  下青石张氏宗祠坐落青石村下青石自然村口,建于清朝中期,毁于1997年。塘曲朱氏宗祠  塘曲朱氏宗祠坐落冷浆塘村塘曲自然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咸丰八年(1858年)被长毛(太平军)烧毁,民国年间重建,1978年倒塌。白石柴氏宗祠  白石柴氏宗祠坐落白石村白石自然村,称上大厅,建于清嘉庆廿五年(1820年),有戏台,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2009年自行倒塌。

  明太祖洪武六年(1388年),江南柴氏38世均政从柴家(今衢江区岭洋乡鱼山村)迁江山白石居住。到清嘉庆元年(1795年)江山白石均政公之后48世德燕公带4个儿子仍迁回柴家定居,是为新柴(另建祠堂)。白石余氏宗祠  白石余氏宗祠坐落白石村白石自然村,称下大厅,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1987年自行倒塌。发族太公从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迁此定居。前墩柴氏宗祠  前墩柴氏宗祠坐落前墩村前墩自然村,又名仓屋、尚众屋,建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2014年拆除。前墩柴氏与白石、阴源等地柴氏,大多属长台嵩高柴氏支脉。2、寺殿社庙寺  殿  寺,既是古代官署名,又是伊斯兰教徒做礼拜和讲经的地方,而用的最多的是指佛教的庙宇。但一些老百姓往往又把佛教和道教混为一谈,把佛寺和道观都称为老佛殿。有的地方两殿相合,一边是佛教一边是道教,甚至一殿之内既供神像又供佛像,或供历史上有名人物。

  1.吕祖庙,又称仙殿,坐落青石村地方后仙殿岗,建于清朝中期,它与太阳山殿、琚源寺一脉相承,规模较大。农历二月十八、四月十四、六月十九、七月初七、九月十九为此殿之节,各地前来点香跪拜者甚多。文化大革命期间摧毁,后又屡建屡毁,现仅存3间。

2d800e3f376a3df60c11dd32e244faff.jpg
(青石吕祖庙)

  2.大公殿,坐落塘源村祠堂北面,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3.关阳殿,又名关公殿,坐落塘源村新洋桥头,建于清朝康熙廿六年(1687年),2000年拆建成民房。

  4.夫人殿,坐落塘源村下渡桥西头,建于清朝康熙廿八年(1689年),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夫人佛像。木雕夫人像四肢灵活,面目清晰微笑,经常有人前来求子、求福,信仰至极。前面有一个大窗,面临大溪。下层卧室,厨房两间,建筑面积95平方米。每年唱戏祭拜,香烛鼎盛,热闹非常。1985年造公路时被拆除。

  5.乌方殿,坐落原白石小学内,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1973年因建校而被拆除。

  6. 凤凰山殿,坐落白石村凤凰山,建于民国4年(1915年),五间两小厅,属半爿五架户型,民国时期香客甚众,1958年自行倒塌。

  7.毛令公殿,坐落白石村叶家前坞,建于古代,面积较大,占地三四亩,殿中供奉的佛像很高大。据传,清咸丰年间,一支长毛(太平天国军队)部队到白石抢了很多财物,但山区小路无法运输,想抓挑夫却找不到,因为青壮年都躲到山林中去了。于是,长毛军计划进殿抓和尚代替。没想到长毛军走到佛案前,刚伸手要抓正在念经的和尚时,案上的木雕大佛像突然向长毛军倒去,把长毛军扑倒在地,并被压伤压痛。长毛军大怒,几个士兵扛起佛像向山下岩石上摔去,然后又冲下山去,用火把佛像烧了,把佛殿也烧了。等长毛军走后,山民们发现佛像有一只手掉在殿前地上,没被长毛军看见。大家便把这只佛手捡起来,送到雕刻师傅那里,雕了座还较大的佛像,安放在后来建造的岩山殿,供香客们拜瞻。

  8. 岩山殿,坐落白石村岩山自然村水口,始建于清同治初年,重建建于民国34年(1945年)10月,合面三架户型。殿内木质佛像好几尊,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可惜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在殿内点然一把熊熊大火,屋倒佛毁,连门前高高的石头磡也烧焦裂开。

  9、八角殿,又称仙殿,坐落塘源口村塘源口自然村双坑,建于清朝中期,1985年造公路时拆除。社  庙  社庙又称社公殿,房屋矮小,一般5至10平方米左右。少数庙内安奉本地历史名人的塑像;大多数社公殿比较简单,在殿内后墙上贴一张红纸,红纸中间用毛笔竖写“安奉某某社社公社母社稷神位,左边写山公山母山神土地神位、五谷大王香火神位、千里眼左文班,右边写田公田母田垅土地神位、加蓝土地正神神位、顺风耳右武烈。”也有少数房屋面积大的称为社屋,社屋神龛上供奉祖宗神位,逢年过节或平时家中有大事,族人前来参拜,有时族内有公事,也在这里商议。平原乡镇,社公殿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但塘源口乡各个自然村基本上都有社公殿,并且都有自己的社名:

  01、登龙社,坐落仓坂村仓坞自然村公路顶,建于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集体化时期曾做过粮食保管处,现后堂和小厅倒塌,仅存前堂,宽度13米,深度13米,面积169平方米,是山区较大的社庙。

  02、竹岭社,坐落塘源口村竹村岭,建于清代。古时很热闹,点香拜神者甚多,至今还有一丘田叫做香炉丘。殿里供奉着十来个神像,由各村轮流服侍。每年都要请道士来念经,先把老毛竹根剖开又用手掌合二为一像竹笋样的光滑竹器,捧在手上念念有词,然后往地上甩,竹笋状的光滑竹器自然分开,阳面代表什么,阴面代表什么,来决定轮到的村具体由谁来为神像掸灰洗脸摆供品,名曰“别篙敷”或“别篙杯”。1985年因造公路拆毁。

  03、岭安社,坐落塘源口村蜈蚣垄自然村岭西,历史遗留,属吴姓所有,现保存完好。

  04、金石社,坐落塘源口村蜈蚣垄自然村岭西,历史遗留,朱姓所有,现已倒塌拆毁,仅留遗址。

  05、龙泉社,坐落青石村中心,早毁,现其地基上以建榨油厂和村办公楼。

  06、龙心社,坐落青石村毛顺坑自然村,建于民国29年(1940年),现保存完好。

  07、进安社,坐落青石村塘岭自然村,建于1959年,七路檩木泥墙屋,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保存完好。

  08、龙源社,坐落塘源村口0.5公里处,公路后山降嘴上,与原路亭相连,现周石有住宅右边。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于1972年倒塌后拆除。

  09、大兴社,坐落洪福村洪公自然村口,建于三百年前,2010年重建。

  10、回龙殿,坐落洪福村外龙旗自然村口,1876年始建,距今140年,农历乙丑年(2009年)7月25日重修,现保存完好。以前该殿雕花鎏金的佛像很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被烧毁,少数藏在农户中。2009年该殿重修后,当年那户人便把偷藏的佛像拿出来,供奉在该殿的佛龛上。农历7月25日系该殿老佛节,全村所有家庭皆停火,从头天晚餐至7月25日晚餐共4顿,男女老少全部到回龙殿聚餐,外来香客也同食,以示给老佛做生日。期间捐款多少凭自愿,还请坐唱班吹打唱戏,烘托气氛。

00a45176450efbce370dcc4c034e4683.jpg
(龙旗回龙殿)

  11、盘谷社,坐落洪福村福石岭自然村口公路顶,古代遗留,前五六年重建。
ba1d0a5fc9c459ef8ef7dd6010d34e31.jpg
(福石岭盘谷社)

  12、龙旗社,坐落洪福村里龙旗自然村口,原已毁,2009年12月重建。

b9d5a939bb32a97dfcc3329bc5299975.jpg
(龙旗社)

  13、鲍阳社,坐落洪福村鲍阳自然村口,原已毁,2008年12月重建。

  14、东兴社,坐落冷浆塘村东山,建于民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摧毁,2000年重建。

  15、新正社,坐落冷浆塘村外江泉坂,建于民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摧毁, 2000年重建。

  16、振国社,坐落冷浆塘村达乾自然村,建于清朝末期,2000年重建。

  17、龙井社,坐落冷浆塘村坳头自然村,原址仙殿岗,建于清朝末期,毁于文化大革命,后转移至本村古屋百仙殿朝拜,现残存。

  18、兴隆社,坐落白石村白石自然村叶家前坞,别称上社屋,属柴姓所有,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民国16年(1927年)倒塌。

  19、东南社,坐落白石村白石自然村社屋山,别称下社屋,属余姓所有,建于清朝光绪廿七年(1901年), 1990年重修。

  20、罗文庆社,坐落白石村岩山自然村水口,建于20世纪80年代,2013年重修,宽度4米,深度3米,面积12平方米。

  21、坛头龙兴社,坐落前墩村前墩自然村口,建于清朝光绪廿四年(1898年),1993年造公路拆除。

  22、福安社,坐落仓源村阴源自然村,分两次建造,下堂建于清光绪十七年,上堂建于清光绪十九年。

  23、雨龙社,坐落仓源村阴源自然村顾家地方,建于1934年,现存。

  24、龙福社,坐落仓源村下仓坞自然村,建于清朝中期,1967年毁坏。3、青石牌坊节孝牌坊  节孝牌坊位于青石村下青石自然村口,原张氏宗祠、现村医疗站大门墙边,贴墙安装,高1.4米,宽0.7米,远望酷似一爿石碑,细看按牌坊形状雕刻而成。表彰明朝天顺年间青石周王氏的节孝事迹,牌坊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a32005e1a2e038320cfcebb1aaf07120.jpg
(节孝牌坊)

  牌坊左柱雕刻:神明馨淑德;右柱雕刻:日月永芳名。

  下枋石板青绿色,极为光滑,阴刻:十四都青石周王氏,前明天顺年间人也。夫周维寿早故,遗孤子甫三岁。氏年二十四岁,抚孤贞守。其近地有琚源寺,铸钟屡冶不就,主事者得梦,求氏捐施,氏贫无资拔一簪予之,投诸冶钟即成,今其地之人及其后裔,犹传述勿衰。前明江山县儒学训道蔡英志。

  中枋石板略带粉红色,石质较粗糙,空白无文,疑似人进出的大门,石板顶端设一雕有花草图案圆角凸出型的门楣;中枋与上枋之间的横梁上自右至左阴刻:为青石周维寿之妻王氏建立,12个字。

  上枋石板略带青紫色,色彩和光滑度界于下枋板与中枋板之间,光滑中显粗糙,阴刻:龙飞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共计130多字;牌匾上阴刻“节孝”两字,牌额上阴刻“奉旨旌表”4个字。

  牌坊像一座房子,上枋以上有三层房顶,层层刻有屋瓦、屋脊,两边三层屋脊的两头,都有鱼嘴吻脊;牌坊顶端屋脊中心置葫芦状饰物,后面有石板依靠。这种小巧精致不通透的牌坊,在全市乃至全省罕见。百世流芳牌坊  据传,清乾隆年间,青石徐氏 “鹅瘤公” 24岁的四弟结婚才不到一个月,突然发病身亡。当时,他的弟媳才22岁。这女子不仅貌美如花,而且心灵手巧,贤惠能干。老公去世后,她强忍悲痛,一直拒绝外嫁,到42岁病逝。其间20年始终如一,守寡保节,默默无闻地帮徐家操持家务,携带侄儿侄女。她不仅孝敬公婆,亲密妯娌,而且与邻居和睦相处。她离世后,无论是家人、长工,还是左邻右舍,无不称赞她是万众难挑一的好女人。

  因此,这位节孝一生的女人,大大感动了鹅瘤公,当即上书乡、县、府、省、朝廷,给她立节孝牌坊。地址选在徐刘氏宗祠大门正前方20步之处,费用由祠堂款中支出,可见鹅瘤公极为尊重这位节孝女。但在祠堂内公议此事时,在场人一致认为,把节孝牌坊立在祠堂门正前方不妥,并且离得这么近更不妥,还有跨大路建造极为不妥。因为按传统习惯,只有功名牌坊才可跨大街跨大路。最后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决议,即牌坊仍然要造,并且地址仍在徐刘氏宗祠大门正前方22米之处,但不说节孝牌坊,是为光耀宗族兴旺而建。

3bb3fd4f43e96d762f133ab650c9de1c.jpg
(百世流芳牌坊)

  贞节牌坊的背面牌额上一般刻“恩荣”两字,牌匾上规定未结婚但定亲的刻“贞孝”两字,婚后的刻“节孝”两字,下枋阴刻“为某某某之妻某氏建”9个字,上枋阴刻“钦命……”等几十或百余字的题款;正面牌额上一般刻“圣旨”两字,或“奉旨旌表”四字,牌匾上刻的字与背面相同,“贞孝”或“节孝”两字,下枋阴刻“为故××某某某妻某氏建”11个字,上枋阴刻的字与背面相同。而青石牌坊所刻之字,却与众不同。

  该牌坊坐落在徐刘氏宗祠大门正前方22米处,占地面积12平方米,东南走向,通高7米,宽5.5米,四柱三层三开间,石质。顶层正脊中置葫芦状饰物,每层正脊两侧饰龙嘴鱼尾吻,楼层设假斗拱支撑楼翼起,翼角起翘。顶层内置有浮雕双龙戏珠竖额,正面直书雕刻“钦褒”两字,背面直书雕刻“旌表”两字。一、二楼层置花窗,镂雕双龙戏珠。两中柱抱鼓石,正背两面各雕四狮;侧柱抱鼓石刻鱼吻花草。龙门枋正面浮雕双狮滚球,背面浮雕麒麟对舞。中枋正面自右至左刻“百世流芳”四字,背面刻“幽光皎洁”四字。龙门上枋正面雕双龙戏珠,背面刻凤凰朝阳。左右小枋门花格雕鹿、马、鱼、鹤等吉祥物。柱基设须弥座,长约2.1米,宽0.43米,高0.62米,束腰处雕刻简易花窗。百世流芳牌坊的建造,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是研究民间文化的实物资料。

  百世流芳牌坊,1986年被列为市文保单位。2003年南侧次间有所修建,现保存较好。  摘自《走读塘源口》 作者:戴明贵 徐太

      来源:江山发布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