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延边吉星火柴厂:守护东北的最后一抹光
小编臭臭 发表于:2016-10-24 11:06:46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675
111.jpg

112.jpg
走进延边吉星火柴厂,老旧的车间里仍然是原始的设备,厂房内还留有70年代的标语,工人还延续着传统的制作工序,机械的轰鸣声中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木头在被一截一截的变成细小的火柴梗,火柴梗在轰鸣的机器上走过就戴上了“小红帽”,一群女工熟练地操纵着机器将制成的火柴装进盒子。

123.jpg
刚刚蘸出的火柴,放在车间的一角。很早以前,火柴被称为“洋火”,以进口为主。这批老的火柴工厂,承载了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

124.jpg
43岁的女工何桂玲在厂里午休,吉星火柴厂如今的产量大不如前,只有每年五月至十月才进行阶段性生产。

125.jpg
现厂长楚俊平(右)几乎对火柴厂的现状一筹莫展。1987年到1997年这十年是吉星火柴厂最好的日子,自1998年起,国内火柴企业开始全线萎缩,各大火柴厂相继破产或倒闭。楚俊平不顾原材料涨价和人工费用的上涨,克服资金紧缺等困难,带领着14名下岗工人,维护着目前市场上仅有老客户。

126.jpg
吉星火柴厂的工人正在整理机器切出的火柴梗,这些机器大多数都已经陈旧不堪,需要经常维修和护理。

127.jpg
火柴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序——蘸药,蘸药的质量决定着火柴的发火质量。厂里的部分老旧的机器已经停用,如今只有一台火柴蘸头设备还在运行。

128.jpg
传统的设备加14名工人,维持着火柴厂的生产,产量由原来的每天1800件,锐减到现在每天100件左右,火柴行业,早已经是日薄西山的夕阳行业。

129.jpg
楚俊平40年来收藏了很多延边火柴厂生产过的火柴。用火柴烧火做饭\逢年过节用火柴点香放鞭炮曾是几代人的成长记忆,但现在,人们有了打火机、电子灶具,再也不需要火柴了。


130.jpg
80年代的老火花和现在的火花图案差别很大,现在在城市中,只有一些高档的酒店、会所还能看到他们的踪影。

131.jpg
鸟瞰吉星火柴厂,蓝顶的屋子是厂房,红顶的则是家属区。鼎盛时期的火柴厂,年生产能力60万件,工人近400人,生产的火柴在东三省几乎家喻户晓。

132.jpg
火柴厂的家属区里,还住着很多火柴厂的老工人。76岁的魏文津和68岁的妻子唐玉珍都曾是吉星火柴厂的工人,他们大半辈子都生活在火柴厂家属区。

133.jpg
退休前,唐玉珍在火柴厂做过工会主席。16岁进厂,由一个普通工人到工会主席,唐玉珍的青春都奉献给了火柴厂。如今,她正在整理材料,准备写火柴厂的回忆录。

134.jpg
72岁的李宝军,当年就是包装车间的主力,连续六年被评为工作能手。

135.jpg
80岁的吕希增老人曾是火柴厂的设备管理员,厂里的机器维修他样样精通。

136.jpg
刘振鹏是1967年来火柴厂第一批工人,今年已经97岁了,他在厂里工作了30年。他说这个火柴厂承载着很多人的记忆,他希望火柴厂能一直办下去。

137.jpg
从1968年3月到延边火柴厂上班的第一天起,卢广顺就有了一份让当地人羡慕的职业。今年73岁的他,依然记得火柴厂辉煌的历史。

138.jpg
如今卢广顺47岁的女儿卢英还在火柴厂做操作工,父亲卢广顺和母亲孙桂芹经常来车间看她。

139.jpg
火柴厂的很多职工都是祖孙三代在厂里工作,对火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140.jpg
今年72岁的孙桂芹已经退休多年,但一直在火柴厂做装盒工人,如今干起活来还非常熟练。

141.jpg
盒装是火柴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将10盒包成一小包,这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火柴装进火柴盒虽然可以仰赖机器,但是机器的破损率很高,所以仍然需要女工们的双手。

142.jpg
火柴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只有农村还有普通火柴的市场在,但火柴的利润非常薄,延边吉星火柴厂东三省最后一抹独苗,一直生存在“爱与痛的边缘”,已濒临破产。如今厂里的工人大多是中老年人,也许火柴最终会推出历史舞台,但至少现在,这些工人们希望能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来源:腾讯 《活着》)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