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平与南塘书院
溪边小木屋 发表于:2010-11-16 20:37:5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839

                                                                          徐逸平与南塘书院



(各位乡亲朋友,朱熹这个名字都知道吧,但朱熹的老师是谁呢,也许不一定知道吧?奇怪的是,不仅朱熹喜欢这位老师,而且当朝宰相秦桧也很想结交他。这位神秘老师到底是谁呢?)


一、徐逸平的家庭背景

徐逸平是我市继北宋校书郎周颖字伯坚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是唐代神童徐珏的后裔,原名谏,字直卿;后来改名为存,字诚叟,逸平是他的号。

徐逸平家在石门镇保福寺或附近(当时的地名叫徐山)。据徐氏世谱记载,徐山始祖徐转是从县城的雅儒坊迁来居住的。此地原来没有村庄,便将居住地取名为徐山,大概是不忘其源的意思。五季时,徐转的曾孙建造经堂法院,后来将经堂改名为保福寺。该保福寺的名气较大,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香火仍然很旺盛。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建。

徐逸平出生在北宋晚期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宋嘉佑四年(1059)刘辉榜进士;祖父在庆历(1041----1048)时,由县令拜南台都省(京都开封府);曾祖父初仕卫尉寺丞,景德四年(1007)迁县令。徐存不仅有宽裕的经济条件,而且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薰陶。他的父亲徐国望,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正直读书人,谱载‘‘读书尚礼,不趋势利”。徐逸平长大后,虽然没有实现挤身仕林,去做一个让老百姓称道的好官。但也同样不趋强贵权势,致使‘‘时相秦桧欲识之不能得”。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YIWEILU 发表于 2010-11-17 02:51:19 | 阅读全部
还是古时好,想住哪里住哪里,现在买套房子难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溪边小木屋 发表于 2010-11-17 19:55:25 | 阅读全部
二、徐逸平三迁书院
        创建书院于南塘。据史书记载,宋代曾盛行地方士绅或私人办书院的风气。徐逸平与长台的柴禹功(1093---1149),禹声(1096---1158)兄弟,一起‘‘受业于龟山杨子之门”,但据<<宋元学案>>记载,却有另外一种说法:‘‘逸平自言其学得于萧先生,萧先生得于龟山杨先生”。萧先生即萧凯,字子庄,福建浦城仙阳镇人,杨时(1053—1135)的学生。有关拜师的话题,本文不作展开讨论。
        ‘‘学成而归,讲道南塘”。徐逸平拜师归来后,得到家庭的支持下,选择在利宾乡南塘置办书院。南塘相当于现在的清湖镇小清湖地方。在这期间,徐逸平一边授徒,一边仍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二程的理学精髓,使自己的理学水平得到不断升华,而且名声远播。
        有一天,一位陌生青年人找到了徐逸平的书院。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朱熹(1130---1200)。这件事,记载在<<朱文公文集>.>里:‘‘熹年十八九时(十九岁中进士),得拜徐公先生于清湖之上”。徐公先生指徐逸平,因已逾五十岁,而尊为公。按须江水流方向论,南塘地理位置比清湖高,高者上也。南塘与清湖相比,属于小地名而已,只记录大地名,也是一种传统习惯。
        徐逸平与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11430是同学关系。徐逸平见到老远来访的师侄,感到非常高兴,将自己多年研究深得‘‘克己归仁,知言养性”,和盘托出。但朱熹却听得有些迷迷糊糊,一时不能明白。‘‘未达其言”,到后来才‘‘知其不易之论也”。
        因为书院座落在南塘,便称为‘‘南塘书院”。朱熹‘‘乃为南塘书院之匾”。此后,两人的交往频繁,感情愈深。
        南塘书院迁丽坦。丽坦在今天的清湖镇蔡家一带,已不存。当时居住的是江山望族五坦周氏,后来因故几乎被烧光杀光。女俑童氏怀抱一个男婴躲藏在树丛冲,幸免于难。从此迁居别处。徐逸平为何将南塘书院迁到丽坦来,不见记载。也许是家庭变故败落,依靠授徒的收入维持书院运转和家庭生活,已显艰难了。此时,丽坦周氏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条件是把书院迁来丽坦,便于周氏子弟学习。不管是什么原因,南塘书院确确实实在丽坦存在过,这是无法否定的。
        南宋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在淳熙二年(1175),去福建途经江山时,亲眼见过南塘书院。这件事,吕祖谦记载在他的<<入闽录>>中:‘‘清湖渡,渡旁丽坦,徐诚叟书院在焉,今为周氏居。”
        书院又迁十六都。南塘书院在丽坦办了一段时间后,又不知出于何故,搬迁到景星乡十六都。这里是一处远不见牛羊,近不见人烟,惟见青山绿树的野岭山坞,即现在的虎山街道南塘地方。没过几年,徐逸平逝于他辛勤耕耘的南塘书院里。也许是人们不忍心让他与深爱的书院离得太远,没有把他运回老家归葬于石门保福寺与父相伴,而是把他埋葬在书院附近的雉鸟渊山中。徐逸平墓现在是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逸平去世后,南塘书院就停办?了,而且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很快成为废墟。数年后,朱熹看到的景像不仅是废墟,而是‘‘徐子旧书院,毛公新墓田”了。
        随着人口的增长,何氏,周氏等先后迁来居住。此地曾经是南塘书院故址,便将村名称为南塘,并沿用至今。
        经历了数十年风风雨雨的南塘书院,随着徐逸平的离世,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期间,共培养了千余名学生。其中,江山的周贲,周孚兄弟,柴卫,柴瑾,郑升之,衢州的郑雍,陆律,常山的江泳,德兴的江介等,都是徐逸平特别优秀的学生,后来都成为出类拔萃的名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溪边小木屋 发表于 2010-12-27 19:28:14 | 阅读全部

三、徐逸平身后的书院。

吴仲新建逸平书院。明正德十五年(1520),县令吴亚夫‘‘创祠屋三间,以为逸平书院”,地址选在‘‘县西二里目连庵后”。为什么不沿用徐逸平生前的书院名号,并且还建在寺庙旁边呢?‘‘匾曰逸平书院,不曰南塘者,殊其地也。曰逸平者,显其号,以示专也。依寺而立者,便祟奉也。”逸平书院实际上是用于供奉和祭祀徐存的一处建筑物,所以又被称为‘‘祠”。

黄纶去佛扬儒显魄力。明嘉靖二十年(1541),县令黄纶拜谒逸平书院,发现屋瓦已破损漏水,‘‘且混僧刹”。感概地说:‘‘以儒宗而与异端并处,殊非教也。”黄县令马上筹措资金安排修缮,并将原来的三间逸平书院改为寝室,‘‘匾曰伊洛正传”;拆除目连庵佛像,在正堂设徐逸平像,挂‘‘崇正”匾,将房舍改为厅事;以‘‘逸平书院”匾,替换‘‘目连庵”旧匾于大门;又将东西二廊命名为‘‘致斋”,‘‘燕享”;整修庭院台阶,廊柱油漆,加砌围墙;目连洞顶增‘‘源头活水”之匾。并立下规定‘‘春秋奉祀,永为定式。”

另外,黄纶还将老虎山的东岳行宫,改为‘‘仰山书院”,合祀徐逸平,徐应镳两人。并置田六亩,作为办祭和维修等费用的开支。

邵仲禄易名正学书院。明隆庆年间(1567---1572),邵仲禄任知县,对逸平书院进行修缮后,改其匾为‘‘正学书院”。明万历十三年(1585),县令易仿之也循例葺修。

乾隆重建,高徒配享。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江山训导蔡英(1738---1814,诸暨人),来到西山后却发现,‘‘伊洛正传”不仅已经倒塌,成为蔓草荒榛之地,而且‘‘正学书院”也变成佛寺了。

经过协调,于乾隆六十年在‘‘伊洛正传”原址上,开工建造‘‘逸平先生特祠”,并由蔡英定名为‘‘崇贤祠”。将目连庵佛寺向右迁移重建,在原寺址上新建‘‘正学书院”。

祟贤祠,正寝三楹,旁室二楹,前左右翼室各一。崇贤祠前阔地建造堂廊,为诸生弦诵之所。旁边,建怀棠祠,以祠历来有功于文教之人。

嘉庆二年(1797)二月,在新建的祟贤祠里,‘‘奉(徐逸平)先生之主而敬奠之”。徐逸平的四位江山高徒周贲,周孚,郑升之,柴卫配祀。因通衢门的大义祠已毁,未能修复,徐应镳也从祀徐逸平侧。明德王府长史周积,因之前已入配享,这次仍然入祠配享。

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在江山停留四个月后,在撤离江山南下福建时,烧毁了祟贤祠,正学书院。从此之后,延续三百三十八年的正学书院,再未重建。人们只得在发黄的史书中寻觅,在老百姓模糊的记忆中传唱。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要变长颈鹿 发表于 2013-12-4 20:37:01 | 阅读全部
最近作业在做关于徐存的年谱。作者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书目之类的吗?不甚感激哪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要变长颈鹿 发表于 2015-3-5 19:06:15 | 阅读全部
不知作者是否有徐氏家谱,或者知道哪里能找到徐氏家谱,能否告知,不甚感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