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故乡永远在我们心间……”闲暇时,汪衍君总爱哼上几句。他吟唱的,是一首名为《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村歌。
有300年历史的江山市大陈村,古风悠然,村歌悠扬。从昔日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后进村,到如今小康示范村,村民们把变化归功于村支书汪衍君,他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面条书记”。
大陈面是古村秘传百年的美食,因嫩滑有韧、隔夜不粘而深受村民喜爱。在村民眼中,今年49岁的汪衍君,就如一碗飘香的大陈面。
群众牢骚有真知
汪衍君少学婺剧,随后当兵,复员后下海创业。2005年,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1200多人的村子,村集体欠债60万元,村民上访不断。
“村里和不和谐,关键是看村干部能不能关爱村民”。上任伊始,汪衍君便定下规矩:村民小组长每月要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和组里的村民沟通一次以上,了解村民困难,化解群众矛盾。
汪衍君常说,和群众交朋友,脸皮要厚。在村里,如果哪个村民对他本人或村班子的决定有意见,他会主动跑到对方家里,“喝杯茶,抽支烟,把事情说清楚,矛盾就解开了。”他说,“村民的牢骚有时候也不乏有借鉴和启示。”
有一回,一位村民在背后说汪衍君的不是,他数次上门,对方都避而不见。汪衍君不死心,每天早晨到那位村民必去的村口面馆等,每次都主动把对方的账结掉。几天下来,那位村民实在不好意思,主动找到汪衍君,一席谈后,心结就解开了。
在汪衍君的感召下,大陈村其他村干部渐渐地也成了“厚脸皮”。2005年以来,大陈这个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实现了“零上访”。
鞋子跑破钱来了
担任村支书后,汪衍君有个最大的愿望——改变大陈村的贫穷面貌。
新官上任,他就夸下海口,3年任期内修缮好村里的百年汪氏宗祠、修建通村公路、让村头村尾亮起路灯。老百姓不相信:村子穷得叮当响,你就等着出洋相吧。
没有钱,汪衍君靠两条腿跑项目争取资金。汪衍君已经记不清,为了汪氏宗祠申请省级文保单位一事,他跑了多少趟省市文化部门。“只知道鞋子磨破了两双。”站在修缮一新的宗祠前,汪衍君告诉记者,“鞋子跑破了,钱就来了。”
村强民富,关键是要有“造血”功能。汪衍君为此忙得不可开交——村里的矿山重新招标,每年采矿费拍到6万元;将当地一个服装厂的生产车间引进到村里,方便村民务工;前不久,汪衍君自己还联合村里的大陈面作坊主,办起大陈面厂,吸纳村里100多名劳动力。
为让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汪衍君将当地温氏公司的养鸡基地争取到村里,村里出资建基地,优先租给村里12户低收入农户,然后由温氏公司统一收购,给每户带来一年不少于两万元的收入。
2005年,大陈村人均收入只有4000元,2009年已接近7000元。
唱唱跳跳更和谐
治理村庄是门大学问,学婺剧出身的汪衍君用起自己的老本行——用文化的力量,润泽百姓心田。
在大陈村采访,趣事不断:村里开会谁迟到了,汪衍君不直接批评,而是罚唱歌曲一首;谁家有了喜事,汪衍君带头唱歌祝贺;村里有唢呐班、腰鼓队、排舞团…… 2007年,汪衍君请人给大陈村写了村歌,从此,全村妇孺老幼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今年5月28日,大陈村还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全国村歌大赛,附近乡邻都闻讯前来凑热闹。
汪衍君担任村支书后,大陈村每年年底都要举办麻糍文化节。节日期间,村民们赛村歌、比丰收,村里表彰一年一度的好媳妇、孝子贤孙、好青年、文明卫生示范户等,村民参与热情高涨。
“我让村里每个人都参与,平时不联系的,通过这种方式说上话了;一些平日在村里被人看不起的人,我多花点心思,好好包装,让他上台,这样他会变得自信。”汪衍君说,村子发展靠人,唱一唱、跳一跳,纠纷少了,村子就和谐了,村民的主体意识也就激发出来了。
|